世间美物,大多不易保留。譬如彩云耀眼,转瞬即逝,又譬如琉璃晶莹,性脆易裂。但也正因如此,附着在美物上的工艺,更显得精妙与神奇。 彩云在天,而琉璃在手,48岁的琉璃工艺师陈均,用近30年的时间,沉醉于琉璃之美。 琉璃即玻璃,但琉璃工艺又有别于玻璃制造。
制作琉璃工艺品的灯工,必然是深深懂得琉璃性情的人。在冰冷坚硬的外表下,只有1400℃的热情,才能让琉璃袒露出内心的温柔,幻化出花鸟宠物。而琉璃的内心,便是它的热塑性和热熔性。 在武汉第一职业学校,陈均的工作室犹如一座火炉,而工作台上的喷灯,就像是雕塑师手中的刻刀,美术家手中的画笔。一根根颜色各异的玻璃棒,在喷灯上融化,重生。
三五秒钟的时间,几毫米粗细的玻璃丝,缠绕、翻转、抖动……每一个动作都对应脑海中设计好的造型,准确传递给灵巧的双手。天鹅平滑的颈部、绵羊镂空的腹部,还有叶子的经脉、昆虫的触须,渐渐活灵活现地显露出来。 陈均毕业于武汉装潢学校,年轻时南下广东潮州,从工厂学徒开始,跟着工厂里的琉璃工艺大师,靠着自己的悟性,学得一技之长。
在陈均工作室的展柜里,各种琉璃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,有挥舞大刀的螳螂、擦翅鸣聊的蝈蝈、呆萌可爱的绵羊、鲜翠欲滴的花朵……栩栩如生、呼之欲出。陈均的作品,也曾被学校作为芬兰学术交流团的赠礼,在武汉龙文化协会、大型企事业单位,都留下他的代表作。 自己做过多少琉璃工艺品,陈均并不在意,他在意的是自己的下一个作品,能否创意玲珑精巧,制作巧夺天工。 图:楚天都市报记者 萧颢 文: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治涛